2012年11月13日,中國資本創(chuàng)新峰會在廣州召開。博源基金理事長秦曉發(fā)言時指出,當下的主要問題是在政府主導經濟體制下形成了權力和資本勾結的特殊利益集團,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環(huán)境領域諸多弊端的矛盾和根源就是在于以政府為主導的傳統(tǒng)經濟增長模式。
“不可否認,傳統(tǒng)增長模式在啟動市場化改革、推進工業(yè)化進程中曾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劇,這種模式對價格、交易的管制扭曲了資源配置、抑制了市場交易和創(chuàng)新,產生了官商勾結的溫床!鼻貢哉f。
秦曉在分析當今中國宏觀經濟時指出,中國經濟正處在“十字路口”,支持傳統(tǒng)經濟增長模式的基礎因素正在發(fā)生變化:一是中國已進入工業(yè)化的中后期,依賴要素投入、規(guī)模效益的“趕超型”增長方式已走進盡頭,而國內目前的制度環(huán)境、人力資源狀況和技術水平未能顯示出進入“創(chuàng)新型社會”的條件和能力;二是廉價勞動力無限供給時期已經過去,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口紅利”消失、出口需求因金融風暴而受到相當大影響等都是影響宏觀經濟的重要因素。
對此,秦曉作了進一步闡釋。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從“九五、十五”平均每年1.35至1.45個百分點下降到“十二五”規(guī)劃設定的0.8個百分點。自07年農民工在就業(yè)人口中的比例出現負增長、農民工工資持續(xù)上漲,“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將在2015年達到拐點,之后轉為負增長,屆時中國65歲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將將近10%,“這標志著中國正邁入老齡社會的門檻”,秦曉談到,出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以來占我國GDP的比重高達25%,已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柱,但受金融風暴的影響,由于全球經濟的復蘇需要經歷結構的“再平衡”,“這就意味著中國長期依賴的出口需求將受到買方和賣方經濟體內部國際收支平衡的制約。”
“原有的增長模式是否可以持續(xù)?是否應該持續(xù)?決定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因素是要素還是制度?”秦曉在峰會上反問,所有人都需要通判考慮各種基礎性因素,測算出中國經濟真實合理的潛在生產能力,減項因素,有環(huán)境、能源等等。
“我們就處在 “改革窗口”歷史機遇期!”,秦曉對和訊網表示,傳統(tǒng)經濟增長模式的問題與弊端可以凝聚改革的經濟基礎,三十年經濟的發(fā)展可以為改革提供所需的物質條件,如果喪失這個機會,長期積累下來“有可能引發(fā)重大的經濟、社會危機!”
他強調,未來新一輪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即從主導、管制經濟活動的政府,轉變?yōu)橄蛏鐣峁┕伯a品(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的政府。應該從財政、稅收(要素)價值的改革入手,因為它們是政府管理的主要公共資源,也是應對經濟周波、調整經濟結構的主要政策工具。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