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受騙博士冷嘲熱諷,是無知者的病態(tài)狂歡
時間:2021-04-09 18:25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chuàng)(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我們公認的事實是,“博士”為某學科領域內、具備產出原創(chuàng)理論成果能力的最高學位持有者,是高材生的代名詞。請問:屢屢自創(chuàng)高明騙術的詐騙犯是否也可稱為騙術領域中的“高材生”呢?倘若可以,那一正一反、兩類不同領域的“高材生”狹路相逢在騙局中時,誰又會敗在誰手中?近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博士接到自稱銀監(jiān)會工作人員電話,多次轉賬被騙10萬,登上熱搜同時,也交出了令人唏噓的個例答案。
博士也是人,一人被騙本該受到同情,可評論區(qū)竟有一部分人將矛頭直指受騙者,以其政法院校背景為題大肆發(fā)揮,嘲諷式發(fā)問:“是法學博士嗎”“在校學了些什么啊”,甚至言及教育無用、學位無用,帶有極強的受害者有罪論色彩。筆者瀏覽到此類言語,直替受害者委屈:博士被騙,背后原因多重,可能因其生性純良、易輕信他人,亦可能與騙子深諳心理、術法高超有關。上述評論者將責任悉數怪罪于受騙者本人,不加以同情或反思反倒冷嘲熱諷、借題發(fā)揮,這不僅是幸災樂禍的冷漠心態(tài),更彰顯了這一社會群體的無知與病態(tài)。

為什么說此類人無知?細細想來,此報道背后隱含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他們未見得了解,更遑論曾深入考慮。近年來,網絡電信詐騙日趨猖獗,受騙案例也是屢見不鮮,諸如農夫老張抑或大媽劉嬸被騙個把萬的新聞,因常見到失去受眾關注度,業(yè)已不能再入媒體法眼。唯有高學歷、高社會地位的人群上當受騙,或有人受騙金額巨大,才得以成為新聞熱點,而博士顯然身處此列。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之下,更多的普通人受騙的尋常事件未能為人所知,受眾看到的,更多的是如知識分子上當、追星“假靳東”受騙此類的罕見消息,自然會有膚淺者高聲喧嘩。殊不知,高學歷受騙畢竟是個案,將發(fā)生概率極低的事加以主觀泛化,卻又不自知,難道不是忽視個中邏輯后,做出的滑稽無知的行為嗎?
不可否認的是,符合標準的博士具有扎實的學識基礎和體系化的思維方式,該高校的受騙博士在擁有本次經歷后,必然會有所進步,對電信詐騙持有理性判斷和本能抗體。我們不必過度地擔心他本人,而應該擔心下一個受騙者。在受騙者及相關案情每每被公開卻屢遭惡意者中傷嘲諷的輿論環(huán)境下,愿意公開、勇于公開的受騙者會越來越少,可供社會公眾吸取教訓、自我警醒的反面案例自然更不為人所知,這不是正中騙子下懷嗎?故而,如何保護公開案情的受騙者,引導教育群嘲現象,阻止接下來仍可能發(fā)生的無知者的病態(tài)狂歡,這些都值得被社會各方思考。(趙婧同)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