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在日本,如果道路施工,一定會安排專門人員維持秩序的,也一定會擺上醒目的引路標志。雖然人力成本很高,但是出了事你賠錢的成本更高。所以維修的時候,施工方一定不可能馬馬虎虎連行人的道路都不給留出來,否則遇到官司吃不了兜著走。
盡管道路施工,可是繞行的線路已經給你“安排”好了。第一眼看上去驚訝,細細想來不正應該如此嗎?這是以人為本呀。
出門在外,難免問路。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歷,向日本人問路,就算是問個大致方向,對方會詳細地告訴你該怎樣走,怎樣坐車,等等,如果順路,他們還愿意給你帶路。
有一次我在信號燈前向一個老大媽問路,她雖然不是很清楚,但卻堅持和我一起在地圖上弄明白之后,再告訴我怎樣走。還有一次,我走錯路到了一個死胡同,旁邊的房主見狀,主動給我指明道路。
互諒互讓
說到交通,再多說一些。日本的很多路很窄,有的路甚至同時只夠一輛車通過,碰巧兩車相遇,必定有一個要讓路,但是一般都能互諒互讓,沒因為這個發(fā)生什么爭執(zhí)。
不僅如此,兩車相互經過的時候,雙方還會不住地點頭致意。如果是自行車和汽車相遇,自行車一般是優(yōu)先通過的,你經過的時候,不僅是被讓的人,就是讓路的人,也是客氣地點頭致意,——讓了路還要點頭?
這就是日本人的邏輯,并不是錯了才道歉,凡事不管對與錯,先禮讓三分。國人評價日本人時,說“老是點頭哈腰”的,多是帶些貶義,沒有理由的點頭哈腰顯得畏縮。日本人道歉是家常便飯。
加油站的人正在向駛離的汽車鞠躬致意。臨街的商鋪,送客人走都會到馬路上給他指揮一下交通,然后再鞠躬致意。一個是防止意外,一個是服務至上的理念。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