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皇家真的幸福嗎 他們無意為帝王卻輕易的繼承了皇位
人間最貴者莫過于皇帝,皇帝即天子,天之驕子;皇帝即天使,代天管理萬民;饰缓纹湔T人,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縱觀古今,兄弟鬩于墻,父子相殘者,不絕于史,所謂“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皇位光輝的背后充滿著血腥,皇位之高是因為有無數(shù)白骨所奠基。
唐太宗李世民_圖
賢明如唐太宗、明成祖之流者,其皇位之來源,亦是相當(dāng)血腥。李世民于宣武門之變中,弒兄殺弟,逼父遜位于己,如果按儒家倫理來講就是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人,但為何后世對其評價甚高呢?我想不過是因為他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奠定了此后大唐的全盛基礎(chǔ),并被稱作“天可汗”,八方來賀,四夷賓服,使華夏民族譽(yù)滿世界。
然而此前所犯之過,就能視而不見,一筆勾銷嗎?有人也許會說成就大業(yè)者不拘小節(jié),作為帝王豈能以普通人的道德倫理來衡量?但這么說,是只見客觀效果而忽視了主觀動機(jī),若是他沒成就大業(yè)呢?他是不是就要被釘在恥辱柱上?我們假設(shè)李建成即位,就算他個人能力比不上李世民,但誰又能保證其后世子孫不如李世民之后世子孫呢?回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自安史之亂后,唐室衰微,后世帝王已成傀儡,鮮有作為者。有讀者也許又會說歷史是不能假設(shè)的,不錯,歷史是不能假設(shè)的,但歷史研究是可以假設(shè)的,否則,我們研究歷史還有什么意義?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圖
也許正是因為有李世民之例在先,朱棣才敢悍然奪位。是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世民逃過了歷史的譴責(zé),瑕不掩瑜,不以一眚掩大德,那么我也可以啊,我做的也并不見得會比他差,事實也證明了這點。然而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那也是無數(shù)“白骨露於野”所造就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亂世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盛世賦役沉重,衣食難足。無論怎么樣,受苦受難的總是草野百姓,我們不能為他們開脫,功是功,過是過,兩者還是要分清的。
有時候,會覺得歷史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有的人想有所作為,卻不得不挖空心思,篡位奪權(quán);有的人不想有所作為,卻偏偏輕而易舉地繼承了皇位。然而這飛來的皇冠卻并未讓他們感到做帝王的快樂,因為戴上皇冠就意味著要承擔(dān)責(zé)任,一不小心就要擔(dān)上昏君的惡名,更有甚者還會成為亡國之君。這時我想他們會有所感慨:“我本無意為帝王,奈何生于帝王家?”無奈、無奈、還是無奈!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_圖
譬如李煜,王國維說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這樣的人注定了是不能為王稱帝的,吟詩作畫、填詞作曲才是他的歸宿,做一個逍遙王,“無案牘之勞形”,豈不快哉!美人在懷,杯酌在手,快樂似神仙。然而,現(xiàn)實總是令人無奈,隨著幾位哥哥的先后離去,皇位自然而然地落在他的頭上,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絲毫無選擇的余地。
也怪他命苦,偏偏跟趙匡胤生于一個時代,這位生于洛陽夾馬營的英雄,武藝高強(qiáng),胸懷大志,注定是要統(tǒng)一天下的,他說:“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于是兵發(fā)江南,作為江南國主的李煜,只好肉袒出降(指順從投降),并不得不接受一個帶有貶義的封號:“違命侯”,從此“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據(jù)坊間野史記載,趙炅早已對他的小周后垂涎三尺,強(qiáng)幸了她,作為紀(jì)念,并讓人作了畫。我想此時的李后主定然五味雜陳,昔為天上龍,今為階下囚,又被人戴了綠帽子,就是作為庸夫也會“免冠徒跣,以頭強(qiáng)地耳!”
其實趙炅早就欲將其除之而后快了,果不其然,在李煜四十二歲生日那天,一杯御酒入肚,結(jié)束了自己的屈辱生涯,也許這是最好的歸宿吧!但愿你來生不要生于帝王之家!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_圖
不知趙匡胤在俘虜李煜時,有沒有想到,自己的子孫后代會重蹈李煜的覆轍?更有好事者,說李煜死后怨氣不散,最后投胎成為趙佶,想想他們二人果真有些相似。說說趙佶吧!宋哲宗死后無嗣,所以作為端王的趙佶被選擇做了皇帝。
相信大家不會忘記在電視劇《水滸傳》里有這樣一幕,高俅奉命去給端王送禮物,端王正在玩蹴鞠,這時高俅表現(xiàn)的機(jī)會來了,于是因為踢得一手好蹴鞠,高俅從此飛黃騰達(dá)。沒錯,和李煜一樣,端王只能做個逍遙王,卻偏偏位登九五。若作為藝術(shù)家,藝術(shù)天賦極高,花鳥畫栩栩如生,可以說是大手筆;瘦金體,自出機(jī)杼,給人一種強(qiáng)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嘆為觀止!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君王,有這些才能,國家就要遭殃了,作為藝術(shù)家,感性往往是多于理性的,也許趙佶本性并不壞,因為花石綱,因為過重的賦稅,使得山東有宋江起義,江浙有方臘起義,雖然被撲滅了,但也大傷國本。
之后的故事大家有都清楚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被金人帶到了五國城,成為了囚徒。就這樣,又過了數(shù)載,趙佶的苦難生涯才結(jié)束,就這樣死于異國他鄉(xiāng),東北極寒之地,而國人是講究落葉歸根的,這真是皇帝的大不幸,同樣也是整個大宋王朝的不幸!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_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又過了五百年,又有一位皇帝即位了,就是被人們戲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讀罷,人們不由地發(fā)出某種感慨:明朝的皇帝都特別怪,都特別好色。明朝可以說是歷史上統(tǒng)一王朝里最黑暗的一個,歷代的陰暗面都被它所繼承。
顯然朱由校也不能例外,因為萬歷皇帝不喜歡其父皇的緣故,導(dǎo)致朱由校沒有接受教育,而他的父皇在即位一月后便離奇去世,于是作為長子自然而然地繼承了皇位,也就成了文盲皇帝,當(dāng)了皇帝后,朱由校對政事并不感興趣,倒是對木匠活特別著迷,樂此不疲。
可能是沒有多少文化,使得朱由校面對滿朝文官多少有些自卑,所以寵幸比自已還沒文化的魏忠賢,這樣就可以獲得某種平衡感;從小缺失母愛,使得朱由校對乳母客氏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依賴感,對她大加封賞?墒蔷褪且驗檫@兩個人把國家弄得亂七八糟,而由于朱由校對政治不感興趣導(dǎo)致大權(quán)旁落,就這樣過了七年,因為貪于享樂的明熹宗朱由校一命嗚呼。但沒有想到的是,朱由校留給皇弟朱由檢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家已經(jīng)病入膏肓,積重難返了,但是令人特別感動的是朱由檢特別勤政,特別節(jié)儉,宵衣旰食,年紀(jì)輕輕,青絲已添霜雪,但是他并未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最后還是亡了國,這是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呢?朱由校貪于享樂,卻沒成亡國之君,而其弟弟勤于政事反倒亡了國,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我本無意為帝王,奈何卻成亡國君?這就是他們的宿命,生于帝王之家,享盡榮華富貴,這就決定了他們此生是身不由己的。還是那句話,但愿來世勿無生于帝王之家!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