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探秘:孫承宗與王在晉誰才是禍害帝國的外行
明末遼東的大員們(六)–孫承宗與王在晉誰才是禍害帝國的軍事外行
廣寧覆滅,宣告整個遼東完全陷落,后金已可以直逼山海關威脅京師。而這三年里大明共向遼東派遣了十四名總兵(大明的總兵全國也就二十個左右)全部陣亡。這時帝國上下已然驚慌失措。危難之時,誰將扛起帝國在遼東的大旗呢?
王在晉,字明初,萬歷二十年進士。初職為僉事兼攝沿海四道,“與倭寇戰(zhàn)于海,貨功升級受欽賁”。后歷任兵備、巡撫、經略、兵部侍郎、尚書等,基本是從基層到中央的各種軍職都干過,是個地道的軍事文官。遼東戰(zhàn)事起后,他擔任登萊巡撫,至廣寧大戰(zhàn)時回京擔任總理戶、工、兵侍郎,專司負責遼東的軍需供應。

熊廷弼、王化貞回京領罪后,王在晉自然就成了群臣眼里最合適的人選。很快朝廷提王王在晉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zhèn)、天津、登萊等處。從其經略地域可以看出王在晉的主要職責就是防衛(wèi)京師。
王在晉上任經過實地考察后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第一,帝國在山海關外已無要塞可守,短時間內想要收復失地近乎渺茫;第二,山海關雖然號稱“天下第一關”,但防守時有硬傷,緊抱關門的歡喜嶺遠高于關城,敵人居高臨下對關內一覽無遺,若再架設大炮則城墻上將無可遮蔽。
王在晉覺得當務之急是將關外殘存的明軍全部收縮回關內加強山海關的防守力量,另外就是在山海關外圍再修筑一道邊墻為主的防御陣地,自八里鋪起至海,將一片石、歡喜嶺等險要之地全部囊括其中。王在晉的這個方案得到了兵部尚書張鶴鳴、薊遼總督王象乾的熱烈響應。朝內群臣也紛紛提出修補意見,并做出了工程預算,造價約為五百萬兩。王在晉考慮到此時朝廷的財政困局,修改的預算規(guī)劃,將工程分成幾個階段,這樣前期費用降至九十三萬兩。


就在工程將要開工之際,一個叫袁崇煥的兵備僉事卻堅決反對。他認為八里鋪到山海關只有八里,起不到屏障山海關的作用,他認為必須將防線北推到二百里外寧遠,防線離山海關越遠,山海關就越安全,京師也就越安全。
在戰(zhàn)略上王在晉走的是類似熊廷弼的路子,覺得目前遼東已經無險可守,與其一味的兵馬、錢糧、人力、建筑材料輸送到關外,充當后金的運輸大隊,還不如先收縮回關內節(jié)約支出,積蓄力量,待山海關防線穩(wěn)固,帝國恢復實力后再慢慢向前推進。因此一個四品兵備的反對意見,他并沒有理會。然而袁崇煥卻是一個認定了就必須干到底的人,見王在晉不接納他的建議,就越級上報給首輔葉向高,指責王在晉的錯誤做法。
葉向高自知自己是個軍事外行,在無法判斷誰對誰的情況下,他將這事提到閣部討論。這么一來就驚動了一個人,孫承宗。
孫承宗字稚繩,萬歷三十二年的進士。在步入官場前他先后好幾位朝廷官員做過家庭教師,后來兵備道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孫承宗也隨行至邊關。在邊關教書期間,孫承宗對軍事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東家的便利,有了接觸邊關老兵、將領的機會,慢慢的對軍務有了了解。

進入官場后孫承宗還是做著自己的老本行,教書。但是這次教的兩人卻與以往不同,朱常洛和朱由校父子。也就是說他成了光宗、熹宗兩代帝師,更關鍵的是他教的還非常成功。天啟登基之后至死也沒有改變過對孫承宗的稱呼–吾師。
天啟即位后孫承宗就開始了如火箭般的升遷,先是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入閣,廣寧慘敗后熊廷弼、王化貞回京待罪,兵部尚書張鶴鳴自請至山海關巡防。兵部出現(xiàn)空缺,天啟立刻就任命自己的老師為兵部尚書,此時的孫承宗距離權力的巔峰也就只隔著一個葉向高了。了解王在晉與袁崇煥的矛盾后,孫承宗請命至遼東實地決斷。正為遼東發(fā)愁的天啟非常高興,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并賜蟒袍、玉帶等。
孫承宗到山海關后,袁崇煥立刻向孫閣老進獻了他更為雄心勃勃的方案:“在寧遠駐扎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后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占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么能放棄十萬難民?”防線一下又向北推了二百里。孫承宗當即采納了袁崇煥的建議,派兵前往寧遠并救援難民,但是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然后孫承宗會見了王在晉,也就有了那段比較著名的對話。
孫承宗問:“單單八里則筑兩城,舊城的絆馬坑、壕溝、空營就在城前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軍應該不下四萬人。該四萬軍一旦敗退而敵軍尾隨而來,則兩城之間的地雷、絆馬坑、壕溝就相當于專門為自己人而設,關門之北為山,關門之南為海,無旁路可走,敵軍將該四萬之眾圍堵于舊城之下,既不能開關門接納他們,又不能閉關門見死不救,彼時,只恐城中驚潰而導致士氣喪落也。”
王在晉回答:“關外已開通三道關供他們進入,并在山上建好了三座軍寨,以接應他們。”
孫承宗又問:“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仗還沒開打,就修筑營寨以接應潰軍,那么他們哪里還有必死的斗志?”
王在晉回答:“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王在晉的意思是軍隊多的是兵油子,平日只管領軍餉一打仗就開溜,督戰(zhàn)也擋不住。而且戰(zhàn)場上軍陣一亂,督戰(zhàn)的也會跟著跑。所以,設重城一方面可以穩(wěn)定軍心,需要時關閉三道關門,重城之間的地雷和壕溝既可攔截敵軍,又可以阻止士卒往回逃,八里鋪的士兵就只能死戰(zhàn)到底。)
孫承宗“遂無以應。”
對話完畢,王在晉從孫承宗的問題里看出了他還是紙上談兵的愣頭青。
三道關有關口在士兵知道還有生路,不然誰會愿意去守死地?然而關口控制權在指揮官手中,開則生,閉則死,將領們可以憑這個逼迫或者說誘使士兵死戰(zhàn)。就像當年于謙在北京城外率領已經被土木堡嚇破膽的明軍擊敗也先,靠的不是后隊斬前隊的督戰(zhàn)隊,而是關閉北京各門,不勝就不得活著回城。何況明軍自薩爾滸開始,戰(zhàn)場上潰逃時什么時候關心過身后城池遠近?廣寧之戰(zhàn)時的祖大壽還嫌廣寧太近不安全,跑到二百多里外的覺華去了。
這次巡防山海關對帝國的影響極大,首先通過這次巡防孫承宗意識到熊廷弼是有預謀的撤退回山海關(在前一篇文章里有詳細說),導致了熊廷弼被處死,帝國失去了一個最有能力消滅后金的人才。其次孫承宗認為王在晉實際也是在走熊廷弼的老路,嘴里說著待到實力恢復后再收復遼東,實則是已經決定死守山海關不出了。于是他決定搞掉王在晉,自請經略遼東,重建遼東防線,從而讓帝國開啟了自掘墳墓之路。
孫承宗的決定實際就等同于天啟的決定,很快王在晉就被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在明代官員被平級調到南京相當于退休但享受原職待遇),朝廷也跳過會推程序任命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的思路就是將防線直接從山海關前推到寧遠,修筑寧遠城,并恢復山海關至寧遠沿線被焚棄的城池、堡壘,待這二百里的關寧防線構建完善后,再將防線向前二百里推到錦州,構建二百里寧錦防線。一句話修堡壘,修到努爾哈赤老家去。

孫承宗的策略單純從軍事上來說,最多也就責難其過于保守,費時費力,依仗帝國雄厚實力確實可以生生耗死一個剛剛走出山野的小部族。然而孫承宗卻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此時的帝國還有雄厚實力么?
王在晉出任遼東經略時就意識到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他上疏天啟:“年來遼左興供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當量力而進,不至束手無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在王在晉看來決定帝國生死的不是后金,而是帝國自身的虛弱。所以當下帝國只能關起門來,多調養(yǎng),少折騰,等有實力了再征討。
歷史上此類先例比比皆是。西漢初期忍受匈奴的羞辱,韜光養(yǎng)晦,然后有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也才能留下陳湯的名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劉秀建立東漢后,面對匈奴的侵凌,也是收縮防線撤回居庸、常山以東,盡量避免戰(zhàn)爭于民休養(yǎng)生息。然后才有了竇憲的勒石燕然;唐初面對突厥的不斷襲擾,李世民不忍受渭水之恥,會有后來的令頡利可汗于唐宮獻舞么?
中華帝國的優(yōu)勢就是幅員遼闊、人力充沛,戰(zhàn)略縱深大、耐受力強,力量一旦積蓄起來則無人可敵。而帝國的劣勢也是因為帝國龐大的身軀導致耗費巨大,一旦供給失衡內部就會爆發(fā)動亂陷入惡性循環(huán),就算無外敵也會自我毀滅。
自孫承宗上臺,遼東的軍隊從五六萬擴充到十四萬,從八里鋪到錦州修四十七個城堡、臺數百座。遼東每年耗費軍餉近六百萬兩,當時朝廷歲入才三百余萬兩根本就入不敷出,天啟朝只得年年加派遼餉。到了天啟六年遼餉已經增加到七百多萬兩,即便如此天啟七年朝廷的虧空還是高達一百六十多萬兩。對于我們現(xiàn)今的人來說這只是一些數字,對于大明帝國來說,這意味著成百上千萬的帝國子民賣妻鬻子沒有飯吃,他們之中又會有多少寧愿為了帝國活活餓死,也不向朱元璋學習呢?
遠在南京的王在晉上疏道:“臣嘗謂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后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后可復全遼。不然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不能戰(zhàn)而勝之而盲目前出,只會把自己耗死。
孫承宗的搞法很快就激起了朝臣的強烈反對。群臣紛紛指責孫承宗這么搞下去還沒有征討后金,帝國就被自己生生耗死了。面對群臣的責難以及現(xiàn)實的財政困境,孫承宗只得調整了一些策略,遣返從其它軍鎮(zhèn)調來的士兵,改征遼兵并以土屯土,這就是以遼人守遼土養(yǎng)遼人。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政策省下多少錢,他自己向朝廷的匯報是:“官兵屯田五千余頃,官屯銀一十五萬有奇,塩錢利銀三萬四千有奇,采青省餉部銀十八萬。”雖然沒能解決問題,但是好歹是省了一些。但是這個遼人守遼土最禍患的地方,當時好像并無人察覺。本來外地士兵來遼東服役,只要不把士兵餓死,而且大致能按時發(fā)放軍餉士兵們就會老老實實當兵打仗,不會冒險逃亡。因為離家數千里死在逃亡途中的幾率很大,其次就算逃掉了朝廷也會依軍籍找到老家的親屬抵罪。而對遼東本地人來說,因戰(zhàn)爭朝廷已然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能力,跑回去大幾率無人來抓。明代發(fā)生長時間戰(zhàn)爭的地域,當地籍士兵逃亡的幾率遠高于外地籍。
關于屯田,帝國自中期開始軍衛(wèi)的田地基本已經淪為將領的私產,各級將領家丁的多少完全取決于他能控制多少土地。而武將的地位又是靠家丁的戰(zhàn)斗力(實際也就是人數以及裝備)決定,所以武將最亟需的資源就是土地。遼西籍的武人是極其贊同孫承宗的“以遼土養(yǎng)遼人”,前面提到孫承宗在關寧錦防線上大量修筑城池堡壘,遼西籍的武人對這種基建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因為修建城池堡壘就要駐軍,駐軍就可以屯田獲取土地,有了土地就可以擴充家丁……很快遼西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大地主。但是報屯田產量時,那自然是各種原因入不敷出,非但原定的軍餉不能少,本地士兵屯田拖家?guī)Э谒璧陌布屹M、耕牛、農具等等朝廷也是一分也不能賴。結果朝廷負擔沒有減輕,反而更重。
而遼西的將門在海量資源的養(yǎng)育下,迅速膨脹,很快就到了朝廷控制不了的地步(這些孫承宗后面會親身經歷,不知他當時作何感想)。而且遼西將門擁有了大量私軍和大量土地后,根本就不愿意離開遼西,導致朝廷在遼東的政策被他們綁架,后續(xù)想撤都撤不回來,想裁掉以縮減軍費開支也裁不掉。為了養(yǎng)活這十幾萬人,帝國只得讓西北數千萬人自尋生路。沒有飯吃的人能尋出什么生路,老朱家應該是最清楚的。
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孫承宗也意識到了巨大的責任。他選擇的辦法卻是辭職。自天啟二年上任到天啟五年離職,他前后上疏朝廷的辭職申請有近二十封。最早的是剛上任一個月,多次上辭表不被批后,孫承宗來了招狠的。天啟三年十二月,孫承宗上疏,認為遼東同時有總督和經略指揮沖突,應該裁撤總督、經略另設大總督代替。鑒于朝廷(尤其是天啟對他的信任)有可能讓他升任大總督,他預先提了不少條件,不受兵部節(jié)制、諸事直接圣裁、廷議不得妄議邊事(這基本等同于要求做唐代的節(jié)度使)。然而他還是小看了天啟對他的信任,他的所有要求朝廷都下旨同意了。到了天啟五年,大總督在一至四月連上奏疏請辭,天啟的答復是:“覽奏,知卿已出視事,朕心嘉悅,還須振起精神,鼓舞將士,矢圖恢復,蚤奏成功。”
然而帝國不給機會,后金給機會。天啟五年七月,遼東總兵馬世龍上報說,有個之前投降后金的遼民叛逃回來說后金正在耀州修城,城墻還沒有砌好,里面只有三百人后金兵,而且是奴酋的四兒子莽古爾泰在監(jiān)工。如果明軍這個時候渡河攻擊耀州,那里的遼民愿意里應外合,擒殺莽古爾泰歸附朝廷。孫承宗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決定集中大軍一舉拿下耀州。
因為準備活動折騰的太大,朝廷內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事兒,不過絕大部分人都覺得集合數萬大軍對付一個只有幾百后金軍的小城,是十拿九穩(wěn)的事情。但是遠在南京的王在晉卻斷言孫閣老出兵必敗。他的依據是袁崇煥幾乎同一時間的一份報告,時寧遠巡撫袁崇煥報:“川湖兵以索餉為由胡亂殺人,毆打將領,結隊不散,不過是因為少給了他們二三分馬料錢,就妄稱三個月沒領餉,真是無法無天了。”
軍中的馬匹不是士兵的私產,只是少了二三分馬料士兵絕對不會鬧成這樣,真正的原因是這些兵油子不想被孫閣老派出去打戰(zhàn),找借口鬧事以便不被派遣。這樣的軍隊派出去打仗必敗。
然而孫承宗主意已決,八月二十四日大軍開拔。二十七日魯之甲、李承先率領先鋒營抵達三岔河,但是負責接應渡河的覺華島水師(由游擊金冠率領)卻沒來。原地等了兩天,馬世龍率領的大軍也來到了河邊,三人一碰頭覺得金冠是不會來了。但是馬世龍不甘心就這么空手而回,于是下命就近征用民船過河。
然而找來的船又少又小,每次只能運二十幾人過去。只要一邊船運一邊搭建浮橋,就這么折騰了四天,浮橋算是搭好了,明軍前鋒營數千人很快就到了河對岸。但是明軍折騰出這么大動靜,后金早就察覺了。三百后金軍趁明軍還在渡河的混亂狀態(tài),一個沖鋒就徹底擊潰了明軍,兩岸數萬明軍一哄而散,落河者、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魯之甲、李承先未能逃過河去,死于亂軍之中。而戰(zhàn)敗的消息很快在遼西傳開,大凌河、松山、寧遠甚至是山海關都有大量士兵逃亡,數年來耗費朝廷數千萬兩白銀的十幾萬大軍,逃了大半只剩不足六萬。
捅了這么大的簍子,天啟也無法再維護孫承宗,只得同意了他的辭呈。孫承宗也就此離開了遼東舞臺,但是他培養(yǎng)出來的遼西將門卻在一個人的幫助下徹底綁架了帝國在遼東的策略,持續(xù)不斷的往遼西砸錢修城。而這些吸食帝國血肉的蛀蟲,在崇禎發(fā)出援救帝京的命令后,卻提出不加派軍餉就無法出兵。帝國覆滅后遼西將門更換門庭和遼東三礦徒(也是有名的三順王)一起征戰(zhàn)關內,扶起清帝國。想必孫承宗被后金圍困就義前應該是明白了熊廷弼的“遼人不可信”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對于王在晉因為他出任經略還沒有開始實干就被孫承宗搞掉,我們也無法斷言他是否比孫承宗更勝任這一職務,大家各抒己見就好。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