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川北在線
微信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單身漢遍地走!專家:中國3000萬男性娶不到老婆
時間:2023-09-11 17:12   來源:經(jīng)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沫朵
  原標題:單身漢遍地走!專家:中國3000萬男性娶不到老婆 
 
  近期,有媒體報道,截至2021年,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引發(fā)關注并沖上熱搜。在感嘆單身數(shù)據(jù)龐大的同時,值得思考的是,將單身人口年齡界定為15歲以上是否合適?單身人口愈發(fā)增加,將帶來哪些影響,社會要做怎樣的準備?
 
  南開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在《有識》欄目進行了解讀。他認為,用15歲作為單身口徑是錯誤的,真實的單身人口數(shù)量絕對要低于2.39億。但需要關注,長達40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偏高,造成了一些人的被動單身。有3000萬以上的男性,找不到中國老婆。
 
  原新曾是原國家計生委的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專家組組長,他指出,數(shù)以千萬計的男性缺失與之婚配的適齡女性已是既成事實,由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埋下男女婚姻年齡段人口數(shù)量不匹配的性別失衡社會問題已經(jīng)開始呈現(xiàn),以此為背景所形成的婚姻擠壓、結婚人數(shù)減少、失婚和離婚率上升等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開始顯露,必須積極主動應對性別失衡社會。

 
  以下為訪談實錄:
 
  單身概念與定義仍模糊
 
  問:根據(jù)媒體報道,《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2)》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把單身人口的年齡界定為15歲以上是否合適,單身人口數(shù)量是否被高估?
 
  原新:2.39億的數(shù)據(jù)肯定是不對的,真實的單身人口數(shù)量絕對要低于2.39億。
 
  這牽扯到兩個問題,一是對單身的定義是什么?實際上目前對單身還沒有確切的定義。所以在概念不清楚的情況下,數(shù)字也是不清楚的。二是為何說這個數(shù)字不對呢?因為中國法定結婚年齡是男22周歲、女20周歲,而15歲還在上初、高中,15-22歲期間沒有結婚也很正常,所以用15歲作為單身口徑是錯誤的。
 
  那2.39億的數(shù)據(jù)是如何得來的?在2020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婚姻構成沒有短表數(shù)據(jù),而是長表數(shù)據(jù)。兩者的區(qū)別在于,短表數(shù)據(jù)是對100% 人群調查,長表數(shù)據(jù)是只調查10%的人群。所以,按照長表數(shù)據(jù)的結構來推算的話,2020年人口普查的全國總人口是14.1億,15歲以上的人口是11.56億人,占全部人口的 82.03%。其中15歲以上人口的婚姻構成中未婚是2.22億,占19.21%;有配偶的是8.40億,占72.67%;離婚人口是2750萬人,占了2.38%;喪偶人群是6639萬人,占5.74%。而2.39億比未婚人口多,我推測這里面很有可能把喪偶、失婚無子女的一些人也算在內了。
 
  為何要用15歲以上的人口來統(tǒng)計,這是源于人口統(tǒng)計學對人口年齡的劃分。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0-14歲稱之為少年兒童人口,15-59歲或者15-64歲稱之為勞動年齡人口,60歲或者65歲以上稱之為老年人口。
 
  這樣劃分在農業(yè)社會或工業(yè)社會早期是比較合適的,因為當時人們受教育程度低,15歲以上就去參加勞動是正常情況。但現(xiàn)在在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上完大學基本都已經(jīng)22、23歲左右了。目前還沿用這樣的標準去劃分少年兒童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顯然存在問題,但從學術上也并沒有進行糾正。
 
  需要指出的是,人口統(tǒng)計按照年齡劃分只是為了統(tǒng)計分析上的便利,但這并不意味著就能把15歲以上的未婚人口稱作為單身,這是一個概念性的錯誤。
 
  單身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首先,普查數(shù)據(jù)調查的是2020 年人口普查時點上的婚姻結構,但我認為單身應該是個時期概念,而非時點概念,即需要至少有一段時期沒有在婚姻狀態(tài)。其次,世俗與法律上對單身的理解也不同,在民間,尤其是偏遠一些的農村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存在“辦酒婚姻”“請客婚姻”,即請了客、辦了酒席就大家就認為是結婚了。但這在法律上并不認可,法律必須要有結婚證。這些都導致了單身的概念較為模糊。
 
  即便僅僅考慮法定結婚年齡與平均初婚年齡,單身人口的數(shù)量肯定就會低于現(xiàn)在以15歲為標準的人數(shù)。
 
  問:當前對單身沒有明確的定義,你認為哪些人可以稱之為單身,該如何界定單身?
 
  原新:界定單身應該有一個意愿概念。一類是有結婚意愿,但是的確找不到配偶;第二類是沒有結婚意愿,壓根就不想結婚。一個是被動選擇,一個是主動選擇,我把前者稱之為失婚人群,后者稱之為不婚人群。
 
  第一類失婚人群,其實他們是被動的,有可能是由性別失衡、遷移流動、災難性事件導致的單身,例如俄烏沖突中肯定有很多男性死亡。而第二類不婚人群,是一個主動的現(xiàn)象。
 
  此外,可以再把這個概念延展一下,也就是屬于婚姻變故之后的一種單身結果,即離異后的單身,喪偶后的單身。
 
  嚴格界定的話,失婚和不婚兩個群體才應該是單身的人群。如果再增加一個法定結婚年齡為前提,把法律的底線加進去,這樣可能就更精確了。
 
  失婚多為男性、不婚多為女性
 
  問:為何我國單身人口多,背后有哪些原因?
 
  答:首先,從失婚人群,也就是被動單身的人群來看,主要原因是長達40年左右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偏高,失婚人口大多為男性。
 
  出生人口性別比通常指年度平均100名活產女嬰對應的活產男嬰數(shù),正常范圍在105±2(女性=100)。按照人口的大數(shù)定律,在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男性的死亡概率均高于女性,性別比隨年齡增高呈現(xiàn)一條逐漸下行的曲線。出生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是由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自然規(guī)律,出生人口性別比平均值一般為105上下。
 
  在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出生性別比達到了108.5,高于了正常值的上限值107,從那以后中國的出生性別比一直就在波動上升。到2004年達到了最高值 121.2,然后在國家的大力治理之下開始下降,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差降到了 111.3,2021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108.3。
 
  也就是說,出生性別比80年代初期開始偏高,到2004年達到最高峰值,然后開始下降。這和出生人口對應去計算的話,即從1980年到2021年,中國一共出生7.99億人,這7.99億人的平均出生性別比是114.4,按照105的基礎來推算的話, 42年間男性比女性多出生了大概3400-3500萬。
 
  這意味著,至少中國有3000萬以上的男人,如果想結婚,找不著中國老婆。因為過去42年,我們先天性地缺失了同等數(shù)量的女嬰。如果要是按照年齡對等的原則來說,那也就是42歲以下的男性,少了3400萬到3500萬的女性。
 
  對于主動的單身,也就是不婚,這是因為現(xiàn)代婚育觀念的改變和家庭婚姻、家庭文化的變化,導致一部分人群不愿意結婚了,這個相對來說是女性居多,也有人把它單一的歸為女性,我覺得這也是不對的,也有一些有條件結婚的男性,他也選擇不婚,所以只能說女性居多,男性也有。
 
  為何主動選擇不婚?很多人把這個歸結為是倡導男女平等的結果,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的自主能力、收入能力、教育能力、就業(yè)能力提升。女性自我實現(xiàn)的狀況的改變,實際上導致了有一些女性真的就放棄婚姻了。
 
  這些都在改變著整個社會環(huán)境,也導致一部分人不愿意結婚。當然不是說不婚是不好的事情,這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結婚,無所謂好壞。未必人家不結婚將來日子就不好過。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不結婚將來沒人養(yǎng)老,但實際上不結婚的人不養(yǎng)孩子、不養(yǎng)丈夫、老婆,存下來錢照樣可以養(yǎng)老。
 
  對于失婚和不婚的人群特征,有著全世界共同的規(guī)律。失婚的男性人口大部分是在社會的底層,而不婚的女性人口多半是在社會的頂層。所以這兩個人群是配合不到一塊的,英語叫 match 不到一塊兒的。所以對于有很多人說讓他們結婚,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問:性別比例失衡背后有哪些原因,會帶來什么問題?
 
  原新: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我始終認為這是一個綜合性原因,而不是因為計劃生育讓少生,導致了人們又要選男孩,又要少生。在早期階段可能是這樣子,但是到后期階段,比方說二孩政策放開了以后為什么還偏高,三孩政策放開了為什么還不正常呢?這解釋不通。即便是在允許生二孩的一些地區(qū)性別比還是偏高的,所以不能把性別比例失衡完全歸結為計劃生育。我覺得它和中國生育率快速下降是有關系的,生育率快速下降有計劃生育的因素,也有內生性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因素。所以,我認為別把它歸一為單一的因素。
 
  我當過大概十多年原國家計生委的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的專家組組長,對于這個結果,我的看法是,隨著年齡的推移,該出現(xiàn)什么事情,它一定會定期出現(xiàn)的。比方說青少年時代、兒童時代多點男孩、多點女孩無所謂。但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到了結婚以后的年齡,就會出現(xiàn)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婚姻的競爭性在增強,比方說彩禮的增加,比方說婚姻選擇性的增強,甚至說結婚成本的上升,這些可能都是它的一個表現(xiàn)。第二個,結了婚以后的家庭穩(wěn)定性也會受到挑戰(zhàn),因為畢竟有三千多萬的男性結不了婚,所以離婚率有可能還要上升。
 
  再者,這些男性也有青壯年時期,也有生理需求,所以可能由性導致社會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都有可能增加,這會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再往后,這些人也會變老,老了以后他既沒有后代,也沒有老伴,F(xiàn)在國家基本養(yǎng)老保障服務上面也說得很清楚,這些無子女的,我們叫鰥寡孤獨,都是養(yǎng)老特困人群。這都是國家兜底的,它又增加了養(yǎng)老的復雜性和養(yǎng)老的壓力,所以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問題。
 
  出生人口性別比徹底恢復至正常區(qū)間的難度很大;性別失衡問題不會自然消失,是長周期事件,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大齡未婚男性需求短期內不會自動解決。因此,必須積極主動應對性別失衡社會,以國家統(tǒng)籌治理模式應對性別失衡問題。
 
  要加強全程干預,形成以國家牽頭指導、省級屬地負責、縣級服務創(chuàng)新的立體化治理機制,疏通堵點。同時,要加強頂層設計,將性別平等觀念融入社會政策的各個方面,從源頭弱化男女不平等。并且,還要加強重心下沉,提高基層重視程度,及時總結推廣治理經(jīng)驗。此外,還要注重整體協(xié)調,原因治理、后果治理和風險治理多頭并重,個體、家庭和社會多方參與,建立一體化的綜合治理機制。
 
  提前做好應對大齡未婚男性養(yǎng)老政策儲備
 
  問:如何看待單身人口增多對經(jīng)濟、社會的影響?
 
  原新:我覺得要保持平常心去看待單身人口的增多。因為一方面有一部分人想結婚結不了,這是性別選擇的結果。我開玩笑說,他父母親在做性別選擇的時候,后果是子女在承擔。這個也是沒辦法,已經(jīng)造成既定事實了,我們就得要承認這個事實,在這個基礎上盡量地去彌補。比方說,我剛才說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把這些沒有子女、沒有配偶的老人都列為了特殊困難老人,那么由國家來兜底保障,同時對于剛才提到的可能造成社會治安的問題也需要防范,類似這些東西都要去做。
 
  其次,我不認為單身人口增多是好事或者壞事,實際上整個青年群體的婚姻和家庭的這種多元化、多樣化趨勢已經(jīng)愈發(fā)普遍,社會對婚姻家庭多元化、多樣化也越來越包容。
 
  再者,對社會發(fā)展方面,可能會挑戰(zhàn)一些社會治理、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的傳統(tǒng)模式,一些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我們應該有相應的管理、服務、治理的方案要出來,這塊要及時跟上,既然社會已經(jīng)包容它了,那么就應該有相應的一些東西來供給。
 
  例如對經(jīng)濟上來說,單身人群的消費和一般人群的消費是完全不一樣。除了生存的必須消費外,單身人群還有很多特殊消費。例如,根據(jù)中國寵物研究的報告,在2010年到2020 年十年之間,中國寵物行業(yè)的消費市場的總量從134億增長到727億,翻了有五六倍,占全球寵物市場的份額達到了8.1%。當然,不能說這全都是單身人口造成,但和單身應該有一些關系,和家庭子女的減少應該是有一些關系的。
 
  另外,單身人口的文旅、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對于智能設備、智能玩具的使用和消費也會變化,他們畢竟是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一個人掙錢一個人花,所以他的經(jīng)濟壓力會相對來說小一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人說單身人群可能會更多刺激消費,但其實這也不準確。因為單身人群表現(xiàn)出的其實是多樣化特征。例如,在住房租賃和住房消費方面,可能一個人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可能會往小型化發(fā)展。當然也不排除還有一些人就根本沒有買房的欲望了,像日本、韓國的一些單身人士,只需要維持一個最低的生存需求,也不愿意去就業(yè),呈現(xiàn)出低欲望社會的很多特征。如果大家都低欲望了,那也刺激不了消費。
 
  對此我的態(tài)度也很簡單,既然單身人口增多了,那么就要接受它,對于這樣一個社會所造成的經(jīng)濟社會方面的一些變化,我覺得去積極地去服務、管理、治理這些方面,去積極地去適應和應對。
 
  問:單身人群的增加對社會養(yǎng)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考驗,政府、社會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或應對措施?
 
  原新: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在低生育率的大潮之下,呈現(xiàn)出了一個多樣性、多元化的變化。例如,人們不結婚了,不生孩子了等等,這樣使得傳統(tǒng)家庭的一些功能和能力被削弱、轉化了。傳統(tǒng)的家庭功能被外化到了市場,外化到了社會。這就需要社會化、市場化的服務,政府管理治理能力都相應有一些更新和應對的舉措。
 
  失婚與不婚老人缺失伴侶和子女,導致其家庭養(yǎng)老支持出現(xiàn)代際斷點,其對社會養(yǎng)老保障和養(yǎng)老服務的依賴時間更早、程度更高,屆時社會養(yǎng)老需求將會積聚爆發(fā)。一是早期介入,早做準備,城市“三無”人員、 農村“五保戶”和特殊困難群體中男性失婚的可能性較大,應增強風險預警,將其納入社會管理范疇,提高福利性保障,改善其和家庭的脆弱性。二是關口前移,擴大普惠型養(yǎng)老服務覆蓋面,提前做好針對大齡未婚男性的養(yǎng)老政策儲備。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

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注明"來源:XXX(非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②本站所載之信息僅為網(wǎng)民提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本站信息接受廣大網(wǎng)民的監(jiān)督、投訴、批評。
③本站轉載純粹出于為網(wǎng)民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創(chuàng)、不存儲視頻,所有視頻均分享自其他視頻分享網(wǎng)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權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合作媒體
金寵物 綠植迷 女邦網(wǎng) IT人
法律顧問:ITLAW-莊毅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