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fishbao.com.cn)1月5日綜合報道 2001年《魔戒現(xiàn)身》上映的時候,或許誰也沒有預見到它之后的地位。J.R.R.托爾金下筆的時候沒有想到,彼得·杰克遜腦海中第一次萌生制作的想法時恐怕也沒有想到。
電影造夢。然而有的時候這夢之巨大,出乎意料。10年之后回過頭來看,中土世界,已經成為了一代人共同魂牽夢繞的地方。
作為電影本身,《魔戒》有著諸多的不足。然而,一般的電影批評無法應用在它身上;蛟S應當說,在人們對它這樣的熱愛之前,這樣的評論是蒼白,同時是不足的。如同《星球大戰(zhàn)》和《哈利·波特》一樣,《魔戒》已經成為了某種超越電影的存在。它們的意義,早已不再存在于影片本身的技法上了。在它們身上的,是全球無數(shù)的地區(qū)的無數(shù)不同的人們的共同夢想。
這不是票房數(shù)據所能反映出的。眾多票房巨鱷絕享受不到這種廣泛而熱烈的愛。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們之間有著如此之多的不同,然而在區(qū)區(qū)一部影片的身上,人們卻能找到如此之多的共同點。這樣一致的將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幻夢,才是它的真正含義。
我是《魔戒》的 狂熱粉絲嗎?單看電影我并不是,對我來說,仔細想想它有諸多不對我胃口的瑕疵。然而它作為一種幻想對人們的力量是令我落淚的。同時,第一次觀看時那種激動和感動,是真真切切的。
然后《霍比特人》來到了。它會同《魔戒》三部曲一起被載入殿堂嗎?我不知道。也許它會被從魔戒身旁分離開,站在它一旁的下邊。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10年之后再回歸中土時,彼得杰克遜手中有著更多的牌可以打。
常常被拿來與卡梅隆并作“技術狂人”的彼得·杰克遜是異常努力的。本來制作這樣賣座的三部曲的前傳,不花什么功夫就足以成功。然而他卻依然不愿簡單重復自己;蛟S會批評他說新瓶裝舊酒,然而事實證明,他的新瓶,足夠新,而他的舊酒,也不怎么舊。
二
瓶子有著技術上的飛躍。當多少年后我們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時,它或許將同1927年的《爵士歌王》,1939年的《綠野仙蹤》,和2009年的《阿凡達》一起,成為電影技術發(fā)展上永遠地豐碑。
追逐著電影的大潮,《霍比特人》用Red Epic攝影機拍了3D(之前的《普羅米修斯》和《神奇蜘蛛俠》都用了同樣的東西)。然而,同樣的設備卻在彼得杰克遜手中玩出了無比的新意;這部影片代表著 :第一部以48幀每秒拍攝和放映的電影。
在杰克遜的手中,48幀3D得到了最好的應用。無可否認,在開始的十分鐘,影片是出奇別扭的。完全流暢的畫面使一切的動作看起來都快得離譜——即使是簡簡單單的比爾博放下茶杯這樣一個動作也一樣。不過這僅僅是習慣問題而已。很快,不適就會消失,而48幀的出色也會展現(xiàn)出來。
動作戲是改變最為明顯的地方。與主流大片一到動作場景就瘋狂切鏡頭的做法不同,《霍比特人1》的大多動作都是由較長的鏡頭來完成的。與3D配合在一切,48幀的鏡頭在群山中穿梭,在洞穴中飛舞,但鏡頭中的內容依然是真實和流暢的,完全沒有24幀所留下的動作殘影。仔細詳詳細細地解釋這種不同只能是徒勞無功的;作為一種感覺,它有著細膩的不同,卻又能對觀感帶來不小的改變。
即使是在普通的生活性的場景中,48幀也對影片品質有著提升:增強影片的真實程度和代入感——這同彩色的出現(xiàn),3D的出現(xiàn),巨幕的出現(xiàn),是同樣的緣由。或許最恰當?shù)恼f法還是來自于詹姆斯·卡梅。“如果說觀看一部3D電影像是從窗戶外看進去,那么(依靠這項技術)我們就拿走了窗戶的玻璃,直接注視著現(xiàn)實。”1
許多人會爭論,所謂電影的質感,就是基于24幀每秒的。然而,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對于何為電影質感的感覺,完全來自于習慣。想象一下,如果自開初電影就是48幀的,那么我們就會說48幀就是電影質感;而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有人宣稱說要制作24幀電影,那我們指責他背離了電影本質。關鍵在于,新技術并不是對老技術的全面摒棄,對電影傳統(tǒng)的全面背離;它僅僅是提供了新的選擇而已。更何況,當初的技術選擇并不是出于美學考慮,而是成本和技術限制。
好吧,其實對于觀眾來講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48幀并不增加電影票錢!
然而更多的牌并不一定是更好的牌!痘舯忍厝恕愤是在其技術層面有著令人不滿的地方。
出于什么原因我不清楚,然而影片的道具在許多場景都顯得異常的假;在所有正常速度的場景中,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數(shù)武器(有幾把精心打造的劍倒還是逼真的)的邊緣都是圓滑的,因此便有了強烈的出戲感。只有在動作戲快速的揮舞中,這個問題才能夠被掩蓋。
三
相比于《魔戒》,《霍比特人》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篇幅上的輕松!痘舯忍厝恕愤@樣一本小書能被拍出三部曲,意味著能夠幾乎完全尊于原著;書中極為吸引人卻并非必不可少的元素——歌曲也好,謎語也好——都得以保留!赌Ы洹樊斨械膸自S遺憾,都能夠被消除。
尤其是在表現(xiàn)比爾博心里的轉變的部分,這樣篇幅上的閑余使得對人物心理的醞釀能夠異常的完整。冗余?不。比爾博的態(tài)度轉變是整個故事的起因和中心元素,如果這一部分不能表現(xiàn)好,那么整個故事便難以立足。《霍比特人》并不完全是個簡簡單單的冒險故事的原因就在于對冒險過程中比爾博心理的詳細描寫;他對于“冒險”左右搖擺無法下定決心的態(tài)度,在過程中所感到的巨大陌生感與痛苦,是原著故事真正的核心。事實上,就這點來講,影片似乎還不夠細致入微。不過當然了,《霍比特人》從一開始就沒想過于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
而且有著氣質上的巨大不同。異常欣賞《魔戒》史詩氣質的觀眾大概會對《霍比特人1》感到失望:相比與《魔戒》的相對嚴肅和黑暗來講,《霍比特人1》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都要輕松的多。(請注意“相對”二字。因為如果跟《冰與火之歌》比一比那《魔戒》也就是睡前故事了。)在角色塑造上,《霍》完全是童話的套路,而《魔》還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的復雜和黑暗。在動作戲的編排上更加明顯;《魔》有著相當宏偉和悲壯的氣息的,而《霍》則更多的是輕松和戲謔的成分。
這很難說是好與不好。至少從改編的角度上來說,《霍》完全復制了原著童話般的氛圍。不過,考慮到這一點,如果要說《霍》是神作,那確實是過譽了——至少就目前來看。畢竟影片是三部曲,后面能否提升影片的高度,我們只能期待著。
最大的不足來源于角色塑造。其實當初杰克遜本人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然而至少就第一部來看,這個問題依然未能解決。他所擔憂的,和現(xiàn)在顯露出來的不足,在于怎樣塑造十三個矮人角色。直到影片的最后,我所能記憶猶新的矮人也只有四位:索林王(Thorin)——一直苦大仇深又特別帥的那個,巴林(Balin)——最老的,一直輔佐索林的那個,包弗(Bofur)——比爾博想開溜的時候守夜抽著煙斗的那個,還有基利(Kili)——除了索林之外最帥的,拿弓箭的那個。請原諒我用這樣的方法來介紹,因為這就是我記住他們的原因,除了因為他們幾個是臺詞最多的這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外。
誠然,在一部電影中塑造十三個讓人銘記的角色幾乎不可能。然而,三部曲不能作為一切的借口。事實上,非要弄出十三個角色來本來也是原著的一大問題。因此關鍵就在于,如果書都不能寫全十三個角色,那為什么電影一定要保留這一點呢?
不過,這些本來也非《霍比特人1》的重點;真正需要知道的,是這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
既然十年前的《魔戒》已經能做到那么出色的視效,那么《霍比特人》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配合著48幀3D,在鏡頭的運動上更是做到了原本不可想象的美感。動作戲的設計在長鏡頭下也是無比的精致,同時又不失諧趣。
霍華德·肖的配樂更是驚喜中的驚喜,不僅有對魔戒當中幾首主題的重新運用,更有完全新譜寫的,以孤山之歌(Song of the Lonely Mountain 或 Misty Mountains)為主的新主題。其絕美與大氣決不下魔戒。
最為重要的是,與眾多無腦的大片相比,《霍比特人》是相對走心的;在簡簡單單的悅目之外,更為賞心。中土世界的魔力絕未失去。
剩下的 問題,就在于走心究竟能走多遠。以上是關于電影本身的部分,至于電影能否再攜上人們那樣熱愛,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
稿源:時光網
編輯:時小貝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