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常態(tài)化 消耗的不只時間還有生命
時間:2020-01-06 10:56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加班常態(tài)化 消耗的不只時間還有生命
武漢晚報訊(記者武葉 通訊員馬遙遙)年底加班忙,女白領連續(xù)熬夜敲電腦后眼睛“漏水”,檢查確診為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簡稱“中漿”或“爆漿”,她的視力也從1.2下降到了0.5。眼科專家提醒,該病多見于工作壓力大的人群,上班族要勞逸結合,謹防用眼過度。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加班已不是大城市獨有的現象,即便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由于居民消費能力越來越強,加班對于一些行業(yè)來說不可避免。因為作為現在職場的要求,你給客戶承諾了某件事的完成時間,你就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不僅僅是一種承諾的兌現,更是你能力的象征,所以,加班成了必修課,長此以往,我們也就開始慢慢的忽略了加班的概念。
節(jié)假日、周末、年底工作加班加點等等,加班二字充斥我們的工作的每一個角落,說到加班,想必大家的心態(tài)、狀態(tài)基本一致。
其實,加班常態(tài)化實則是效率低的體現。特殊時期工作繁忙,要求時間緊張,偶爾加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常情況下的工作,在上班期間幾乎都可以完成,如果長期加班就需要考慮是否是工作效率的問題。
加班常態(tài)化容易導致消極怠工的惡性循環(huán)。如若加班常態(tài)化,工作人員會認為效率不重要,既然都要加班,那么工作按時完成和不按時完成是一樣的,最終導致整體工作效率下降;同時工作效率下降后,完不成工作則又需要加班來完成,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加班,消極怠工,工作效率低下從而繼續(xù)加班的惡性循環(huán)。
為什么提倡減少加班,尤其是減少無效加班,保障員工休息,保障員工健康,是員工最大的訴求。我們批評所謂的“加班文化”,是它將人變成了工作的機器,而很少考慮到人還應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與精神空間。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生活的質量,社會的需要,工作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應該把工作當成包袱來強加給廣大的員工。
然而,員工的休息時間得不到保障,影響的不僅是員工的身體,更是工作的成效。解決加班常態(tài)化問題不僅是員工的問題,更是管理層面的問題,合理高效利用上班時間是現代職場該做的事情。(范夢瑩)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