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說來,同樣是在文藝領域中信馬由韁,搞評論者與寫小說者,使喚的家什不同。前者猶如《三國演義》中虎牢關前溫酒斬華雄的關羽,單刀直入;后者恰似赤壁夜霧中草船借箭的諸葛亮,故布迷蹤。要是文藝評論家又想以小說家的身份施展身手,莫不成會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尷尬?翻翻《死亡匣子》似乎可一窺端倪。
《死亡匣子》是美國 女作家蘇珊·桑塔格的一部長篇小說。讀這部文學作品,仿佛被人扯入一座故事的迷宮。盡管它的入口形象清晰,最初的登堂入室路徑亦暢通無阻;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也與小說的男主人公、小名迪迪的顯微鏡推銷員以往的生涯一樣循規(guī)蹈矩。
已經離婚的迪迪為人溫厚,然而身陷抑郁和孤獨中。他出差途中,在火車包廂里遇到一位戴墨鏡據說要去做眼科手術的姑娘海絲特,產生了想撫摸她的欲望。突然燈光熄滅,火車停在了隧道的黑暗中。為了探明停車原因,迪迪下了火車,用隨身的電筒照亮走進隧道。他聽到了聲響,看到前方依稀的光亮。他追尋著聲響和光亮的源頭,來到火車頭邊。他看到有個衣著如礦工模樣的大漢,在掛在隧道壁的燈泡照射下,正用斧頭、撬杠,全力清除橫堵在路軌上如同一面木墻般的障礙物。迪迪與大漢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間,鬼使神差的他竟然殺死了大漢!
兇殺的血腥氣尚在消散,淫邪的欲念居然升騰。迪迪神情恍惚地回到包廂中,陷入悔恨和犯罪恐懼中。車廂的燈光復明,火車忽然又開動了。迪迪急切地要向人訴說自己剛才的罪行。他悄悄將盲姑娘海絲特引到無人的洗手間,告訴她自己剛才曾下車干了件可怕的事;她卻說:我不記得你離開過。似乎為了證實剛才和現(xiàn)在的真實性,迪迪擁抱、撫摸著海絲特,吻她、引誘她與自己 ……故事在繼續(xù),迪迪與手術后無法復明的海絲特成了家;迪迪隱姓埋名去拜訪他殺掉的那大漢的遺孀,為了贖罪,他甚至想娶那遺孀為妻;迪迪將海絲特又帶到他失手殺人的那隧道,竟然看到有個與被殺的大漢體貌相似的漢子也在清除路障!暴力與情欲再次和死亡相伴。迪迪獨自從隧道進入一個散發(fā)死亡氣息的空間……人們的閱讀至此才明白,自己中了作者的圈套,被蘇珊·桑塔格——如相聲名家馬三立所說的“逗著玩”。然而,你卻沒有被嘲弄的嗔意,因為你被作者的藝術才華所震撼。她竟然能將想象與現(xiàn)實、幻覺與真實進行鏈接、拼合時,做到了無痕跡,如渾然一體;同時,她生發(fā)、擴展著死亡、黑暗的詞匯涵義,形象地探索人性的善與惡之瞬間交替,欲望的壓抑和張狂之剎那的轉接。搞評論者與寫小說者各自的文字領域,在《死亡匣子》的敘述中也從相互擴張、彼此侵擾到融為一體,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說的文本往往比較注重視角。《死亡匣子》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著迪迪與海絲特的故事。迪迪有正常的視覺,因為銷售顯微鏡的職業(yè),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逐漸養(yǎng)成用顯微鏡式的觀察事物的敏銳能力,因此可以說賦予他超越常人的視力。海絲特卻被弄瞎。有超越常人視力的迪迪的生活真實性,恰恰有賴于失去視覺的海絲特獲得證明。這看似荒誕的線性因果關系,仿佛是個有悖常理的破綻,然而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卻是別有深意,是文藝評論時生發(fā)涵義的絕妙話題。有超越常人的視力的迪迪感覺到的生活,是黑暗、痛苦、兇殺和罪惡;失去視覺的海絲特卻擁有智慧和德行。小說的人物就這樣被裹上評論的隱喻。由此,蘇珊·桑塔格輕巧地化解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尷尬。
《死亡匣子》也讓人窺見蘇珊·桑塔格對文學前輩的藝術傳承,那小說中迪迪通過隧道進入散發(fā)死亡氣息的空間里,不正有著美國 作家愛倫·坡的《厄舍屋的倒塌》中那陰郁、神秘又恐怖的氛圍?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