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延續(xù)唐末“內(nèi)衣外穿”的流行,外披對襟褙子,敞露出抹胸等內(nèi)衣,下著短裙、合歡裙等及長褲。
《對玉梳》第四折:“到晚來貼主腰兒緊摟在胸前。”《水滸傳》第二七回:“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
“主腰”是明朝對褻衣的稱呼,形制和簡繁程度不一,有類似抹胸,僅“束之于胸腹間”,也有吊掛、裝袖,開襟或釘有紐扣等形制,且常常“非大紅裹衣不華”,與明朝逐漸開放和奢華的社會風氣不無關(guān)系。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因為有了兜的作用,可藏物,藏香。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zhì)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并不局限于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清代民國也有一些套頭式、纏裹式,小馬甲式的女子內(nèi)衣,不過還是菱形的最為大家熟知。
進入現(xiàn)代,傳統(tǒng)文化式微,女人們紛紛穿著西式內(nèi)衣以及吊帶夏裝,偶有“潮人”標新立異穿一穿肚兜,走走“中國風”。也有人推出“內(nèi)衣外穿”的概念,但是有幾個人知道“吊帶”我們的祖先早流行過了,“內(nèi)衣外穿”也流行過了,如今不過是時尚又轉(zhuǎn)回來了。
漢元帝為何不愛王昭君四大美女難以啟齒的情史
先說說一號美女西施。“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西施詠》的詩句。它深刻地概括了一號美女西施的一生。西施是一個春秋戰(zhàn)國時越國若耶溪畔的一位浣紗女子,本來與越國大夫范蠡一見鐘情,雙雙墜入愛河,后來陰陽差錯被越王勾踐作為性賄賂的美色送到了吳國,當上了吳王夫差的妃子,可謂一步登天。
當然心懷亡國之痛的西施也不負眾望,配合越國君臣實現(xiàn)了復國興邦的宏圖大業(yè)。吳國戰(zhàn)敗夫差自刎后,看到勾踐并非仁君,西施便與范蠡私奔天涯。西施與范蠡功成身退,隱居世外,雙雙泛舟于五里湖。這樣西施的結(jié)局就成了“先是吳王妃,后作庶民妻”。
其實在古代,所謂亂倫者,即是又悖綱常倫理道德者也!不論是君奪臣妻,還是臣享君妃,都屬于亂倫的行為。西施先是范蠡的未婚妻,后與吳王夫差為妃,然后再下嫁曾給吳王夫差為臣的范蠡,王妃下嫁臣民,因而有人說,西施免不了亂倫之嫌。
再說二號美女西漢的王昭君。唐代詩人杜甫曾一首寫王昭君的七律。其詩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也是一首王昭君的蓋棺定論詩。詩中所寫的明妃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名王嬙,字昭君,齊國王襄之女,十七歲選入漢元帝劉?的后宮,在掖庭充當待詔宮女。因不愿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因此在后宮苦等三年也未有出頭之日。后來匈奴單于來京請求和親,漢元帝下諭宮中,征求自愿和親的宮女。王昭君“喟然而起”,報名和親。據(jù)東晉文人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