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圈在經歷了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等文化變革之后,慢慢地脫離了對“神”的依附,由以“神”為專注的對象逐步地轉化為以“人”為專注對象,專注的對象雖然變了,但專注的方式依舊。正因為對精神本體的解釋在整個中世紀被神學化,所以使得西方文化圈對“人”的專注要么停留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層面,要么被間接地歸引到那“ 的 ”。基督教的精神修煉近一千五百多年來所形成的概念、邏輯與思維方式并沒有因歷次文化運動的變革而減弱,相反已經深深地浸潤進其后發(fā)展出來的文化的各個領域,現(xiàn)、當代的藝術也并不例外。在我們深入觀察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品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由“神”演繹出的思維模式其實無處不在。只不過對“神”的專注在這類作品中被轉化成對“情感”、“思想”、“主義”的個人追求, “祈禱”與“冥想”的對象從過去的“神”被放大到了個體生命及整個社會的各個角落,“神”雖然被轉化了,但向外的探求依然如故;和專注于精神本體的“心性”的修煉體系相比較,這是一種不斷外求并不斷建立依附關系的精神修煉的方法:專注于外物或外物的某一個點,對其加以“客觀”地研究與描述,以此慢慢地總結和形成相互依存的風格與體系——這樣的修煉培養(yǎng)出來的思維模式不單單適用于藝術,同樣也適用于科學。當然,在與“神”分離、轉化專注對象的過程當中,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極大地拓展了其所涵蓋的領域及表現(xiàn)的技法,但在對精神本體的研究與探索方面,它始終沒有超越“神”與“神性”的修煉范疇。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由于他們所使用的精神修煉的方法、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文化圈的自身條件所致,雖然歷次的文化運動都做過超越的努力,但很快又被已成慣性的概念、邏輯及思維方式拉回到“神”的懷抱。其實由“神本”到“人本”,由“人本”再到對人的精神本體的探究,從大方向上來看,西方精神文化史的發(fā)展過程必然會回歸到精神的本位;而且,他們已經開始著手這么做了。那么,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在我們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的表現(xiàn)技法之后,將其帶入到“心性”的層面、并使其對精神的本體有所了解呢?西方的精神文化界近五百年所做的努力都是試圖讓自己從“神”的影子里走出來,中國作為一個對“心性”有著成熟的經驗的國度,有沒有這種可能性——與之交流、并將自己所體悟的“心法”傳授給他們呢?有沒有這種可能性——用西方現(xiàn)當代藝術所使用的語言將我們的“自家寶藏”重新加以闡釋并表達出來,進而貢獻給全人類呢?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fishbao.com.cn/